今天是
联系我们

长春房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产分公司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街1号

电话:0431-81318700

传真:0431-81318700

邮箱:cfjtdc@sina.cn

两会专题
“为官不为”首入报告凸显从严治吏新常态
作者: 发布于:2015/3/11 13:34:55 点击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治理,明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据悉,这是“为官不为”20年来首入政府工作报告。

  早在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严词告诫官员: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召开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也提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为官乱为是权力的任性,为官不为也是权力的任性。此次,“为官不为”20年来******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诠释的正是某种“至简大道”,说明治理“庸官懒政”已从“口头强调”上升到******治理的层面,这顺应了改革发展需要,回应了群众期盼,传递出了党和政府重拳治懒治庸的强烈信号,值得点赞。

  随着践行“八项规定”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员干部的整体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求真务实的作风得以弘扬。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一股“为官不为”之风正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悄然蔓延开来,无利可图“不愿为”、得过且过“不思为”、监督不力“不必为”。比如, “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19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可见,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以所谓表面“干净”掩盖实质“不为”。还有的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害怕主动作为“摊上事儿”,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出现“为官不为”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成因。一个是“唯GDP”论被打破后,有些官员花拳绣腿不再时兴,让一部分官员的慵懒行为原形毕露,这恰是党和政府进步的表现。二是干部作风问题,认为干得多出的问题多,挨的批评多,引来的麻烦多,得罪的人也多,因此,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能推则推,对棘手麻烦问题能躲则躲,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拖则拖,练就了一身“太极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每况愈下。三是机制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因为人岗不适,缺少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产生了当“太平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想法。

  治理“为官不为”,落实是关键。抓落实必须具体、细致、扎实。抓落实必须从具体事例做起,不能只是开会布置,造造舆论;或者下个文件,发发指示。一方面,要形成“高压”态势,对于一些“为官不为”行为,要进行集中曝光批评,打出一记“重拳”,进行严肃查处,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另一方面,治理“为官不为”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新举措。治理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连续,更要着重于制度预防,着重于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逐步建立推动“为官有为”的长效机制。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官不为”20年来******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从严治吏进入“新常态”,让全党和人民群众感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分享到:
0
版权所有:长春房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产分公司 吉ICP备:吉ICP备14003129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205号